唐顺之《常山怀罗念庵》

2022年06月24日 11:08 来源:今日常山 作者: 编辑:钱志勤

  陈修杭

  唐顺之(1507-1560),字应徳,号荆川,武进(今属江苏常州)人。嘉靖八年进士。在中国文学史上属必提人物,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武全能,他和归有光、茅坤等人是明代唐宋派的主要代表,和王慎中、归有光并列为嘉靖三大家,又列名嘉靖八才子。在军事史上唐顺之是明代抗倭名将,曾亲率兵船决战于崇明破倭寇于海上,杀倭寇沉敌船叫倭寇闻风喪胆,故有抗倭英雄之誉称。

  慕名登塔山

  常山之塔山,古时名噪一时被称为奇山,“仙山”。有诗赞曰“一峰屹立县治左,文峰(塔名)巍巍于其中”。宋代县令李溥这样抒写“仙山”道:拾级而上“两旁佳气郁葱葱”,到达塔山,“忽而云雾迷漫,望之如合,忽而青翠草绿,近之则失。” 云霞奇绝,非天气晴朗不见天表。白云弥漫塔山,云来山更佳,云去山如画。山因云晦明,云高山高下。仙山终日“仙云”升腾,山前山后“仙云”缭绕,大有“阳君升仙之所,尹真栖身之地”的感觉。李溥概然叹曰:“时人何必游三岛,到此栖迟即是仙。”明代时常山之塔山一时名满京师,内阁尚书,达官贵人,文人墨客络绎不绝。

  嘉靖三十四年(1555),兵部侍郎,著名散文家唐顺之在视察浙江抵御倭寇军务,也忙中偷闲,慕名到常山之塔山。游塔山后诗兴大发,赋《登塔山山亭壁间韵次二首》,曰:“关通百粤会,地带上游雄。车马年年客,尘埃滚滚中。忧时讥丧狗,避世任冥鸿。出处将谁是,徒令怀古风。平生好奇士,抚景气还雄。栈度盘蛇际,滩行磨蚁中。客心南北水,世事去来鸿。闻说仙山近,冷然欲御风。”前首描述塔山地理环境,常山系八省通衢之地,地处钱塘江上游,接连赣闽皖湘,直达广东、广西,车马川流不息,一路尘埃滚滚,祇是交通要道,不宜隐居避世。后首叙述自己,平生好奇才,欣赏风景喜爱雄伟惊险之处,走路常走蛇行栈道,完全是一个爱冒风险之人。一生闯南走北,世事如烟,如大雁往返于南北,不必计较过去的那些事了。听说此处离“仙山”很近,不如乘清风而上,飞到“仙岛”脱俗凡尘,享受一下成“仙”的感觉。

  怀念罗念庵

  唐顺之慕名游常山塔山,赋《登塔山山亭壁间韵次二首》,触动灵感,又赋《常山怀罗念庵》一诗。罗念庵究竟是什么呢,是地名或者是庵名,诗中並未说明,查阅常山旧时30多小庵,并没有罗念庵,连《常山古诗词选》的编辑也搞不淸楚,在注解罗念庵时无可奈何的写上 “不详”两字,还委婉地说“据查《常山县志》,并没有罗念庵,不知其所在也”。

  唐顺之《常山怀罗念庵》是这样写道:

  “本为穷幽赏,非缘避世氛。乡心吴水尽,客路越山分。名姓休相问,渔樵久作群。忽思鸾液侶,日暮倚停云。”

  粗粗看来是看不岀什么,看到后面两句才露出点端倪,《常山县古诗词选》的编者,才改口解译道:“诗人肯定是携带者亲爱的侣伴到罗念庵过,此诗追忆那段美好的经历而写的咏怀诗,重要的文字是最后两句。” 可惜编者仍旧把罗念庵当作庵名。

  罗念庵是不是庵名,阅读《明史罗洪先传》后,就知道罗念庵不是庵名而是人名了,而且是嘉靖八年赫赫有名殿试状元罗洪先。罗洪先(1504-1564),字达夫,号念庵, 江西吉安府吉水黄橙溪(今江西省吉水县谷村)人。嘉靖五年(1526),罗洪先参加乡试中举人,八年(1529)己丑科会试,殿试第一中状元,官授修撰。当时明世宗迷信道教,求长生,政治极为腐败。罗洪先不满朝廷的腐败,即请假告归。嘉靖十八年(1539),奉命出任廷官。

  唐顺之与罗洪先怎样成为鸾液侶的?鸾液侶,指非常亲密无间的伴侣,鸾者,凤凰也;液者,搀扶,拘臂也。他们两人是经过长时期志同道合生死与共的磨炼形成的。唐顺之与罗洪先系同榜进士。罗是状元,唐是探花。唐顺之字应德,号荆川。明正德二年(1507)出生在常州名门望族,其祖父唐贵是进士出身,任户部给事中,其父唐宝也是进士出身,任河南信阳与湖南永州府知府。唐顺之立志要做一个“建功、建德、建言三不朽”的圣人,常常做出令人匪夷所思的举动。16岁为秀才,22岁考取举人,明嘉靖八年(1529),23岁在礼部会试取得第一名,殿试时他与状元罗洪先擦肩而过,但也取得二甲第一名。当时主考官是内阁首辅张璁,对罗洪先与唐顺之两人格外器重。

  别的新科进士分配到六部任最低一级的官员,唯独安排唐顺之与状元罗洪先进翰林院,犹似进入仕途的快车道,十年后就可贵为卿相,进入内阁,成为皇帝的左右手。但是,唐顺之拂逆了张璁的美意,到兵部任七品主事一年多就告病回乡。 回乡后不是游山玩水,而是躲到他外祖母家,江苏宜兴的阳羡山苦读圣贤之书。明嘉靖十年(1531),唐顺之25岁,他的母亲病故,守孝三年期满,奉父亲之命,重回朝廷,任吏部稽勋司主事,后升任翰林院编修,可是在翰林院任职不到两年,又提出因病乞归。张璁对于这位心高气傲、不识提携的青年官员非常恼怒,给了他一个严厉的处分,革职为民,还加上了一条:永不起用。这时唐顺之才29岁。

  “修行”十六年

  明嘉靖十八年(1539)宰相张璁病死。嘉靖皇帝下诏,任命唐顺之与罗洪先为翰林院编修兼左春坊司谏,这一年罗洪先33岁,唐顺之32岁。司谏的职责就是进谏。嘉靖十九年春节(1540),按惯例,皇帝要接受文武大臣的迎春朝贺,唐顺之与罗洪先、赵时春三人向嘉靖皇帝进谏,提出嘉靖皇帝接受百官朝贺后,再请太子朱载壑出文华殿,接受百官朝贺。这是因为嘉靖帝曾命朱载壑监国两年,但满朝文武都没有见过这位未来的皇帝,接受百官朝贺合乎礼法。谁知这一进谏引起了嘉靖的猜疑,他看后勃然大怒,说:“料朕将不起也。”也就是说大臣起了异心,预料我病得不能起床了,快要死了,要请太子出阁来当皇帝了。他在罗洪先与唐顺之的疏状上批了100多字的严遣,将他三人革职为民,永不起用。

  嘉靖十九年(1540)春,唐顺之与罗洪先同雇一条船,在北京张家湾乘船南归,罗洪先回到家乡江西吉水,在石莲洞山中苦修,一住就是一十六年,而唐顺之回到常州西郊的陈渡村,在那里建了三间茅屋,苦修时间也是一十六年,后人美其名为修行十六年。

  唐顺之生活在常州西郊陈渡草堂,睡在一块门板上,他的朋友看了不忍心,给他置办了一张小床,这才将门板换木床。床上不铺两层床垫。严格要求自己, 在生活上冬天不生火炉;夏天不搧扇子;出门不坐轿子;床上不盖两条被;一年只做一件布衣裳;一个月只能吃一回肉。他要用这种自苦的办法使自己摆脱各种物质欲望的引诱,以求平心静气地正确对待客观世界的—切。从嘉靖十九年(1540)一直到嘉靖三十四年(1555),从33岁一直修到49岁。这16年,把时间和精力都用于钻研《六经》、《百子史氏》、《国朝故典律例》 之中,真是昼夜讲究忘寝废食。在这些远寓官场的时日里,他还学射学算学、天文律历、山川地志、兵法战阵,下至兵家小技。无不究其原委,他写下上百部学术著作,著作堆积等同身高。

  十六年的“修行”奠定唐顺之文武全能的基础。被皇帝革职的罗洪先,回到家乡江西吉水在石莲洞山中苦修,从此离开官场,开始了学者的生活。他自归家务农之后,隐居山间,专心致志地考究王阳明心学,闭门谢客,默坐一榻,三年不出户。他甘于淡泊,冬练三九,夏练三伏,骑马练弓、考图观史,十六年中,上至天文下至地理,无不精心探究。尤其奋发于地理学等科学的研究,堪与墨卡托同时代的东方最伟大的地图学家媲美。

  崇明三沙大捷

  当时,东南沿海一带各大城市的倭寇,并非是三五成群的贼寇,而是拥有兵力相当于现代军队三五个师团的武装力量,因此攻城略地,苏州、松江、宁波、台州均曾遭其蹂躏,杀戮之惨状亦如现代日本侵略军种种兽行!尤其令人发指的是苏州倭寇以刺刀刺杀我们的婴儿作为消遣,令人痛心疾首,无奈的是这种情况一直延续了五六年之久,却一直没有得到解决。

  嘉靖三十四年(1555),工部侍郎赵文华出任东南剿倭总督,赵文华与唐顺之是同科进士,早就知晓唐顺之文武全才,就向朝廷推荐他出山剿倭。据记载当时大臣举荐唐顺之出山的奏折亦有50余件之多。这时,唐顺之对出山尚在犹豫,困惑不解之时便向亲密无间的罗洪先求教,问“可否出山?”,罗洪先答:“向已隶名仕籍,此身非我有,安得等同于处士?”意思说:“你从前已隶属官籍,你的身子并非你自己所有,怎么能和一般隐士相比?”在罗洪先的鼓励与支持下,唐顺之毅然重回朝廷,初任兵部职方员外郎,接着晋升为兵部郎中,兵部尚书胡宗宪在浙江杭州主持剿倭大局,明廷命他到南方江浙一带,与胡宗宪协谋平倭。顺之奋然豪语:“月贼不平,请拿将官;三月贼不平,请拿郎中(荆川自称)。”他主张,御倭之上策,当截之于海外,免使内地民众生命财产损失。他以身作则亲率船队,入海巡逻,“从江阴到蛟门大洋,一昼夜行六七百里。惊风骇浪,官兵惊呕,而荆川意气自如”。(《明史.唐顺之传》)唐顺之并非纸上谈兵的书生,他亲临抗倭前线,冲锋陷阵,浴血奋战,立下不朽功勋,故有抗倭名将之称。每次与倭寇大战前夕必亲自下海探察敌情,出没惊涛骇浪之中,深知知已知彼战无不殆之理矣。

  嘉靖三十八年(1559)四月,倭寇自诩明军已无力抗衡,便在崇明驻扎大本营,一直盘踞在崇明水域,而唐顺之的使命虽然只是巡视军情,可他经常战斗在抗倭前线,当他探知倭寇停泊在崇明三沙,他抓住了三月东南风的机会,四月十日,在崇明岛设下天罗地网,他率领舟师于海上发动进攻,亲自到海上督战,杀敌一百二十人,击沉敌船十三艘,缴获无数战利品,倭寇闻风丧胆,落荒而逃,但无一人能逃躲登岸,余敌只向江北逃跑。这是一次十年以来,大明对倭寇的第一次海上大捷。崇明三沙大捷鼓舞了士气,唐顺之升为太仆少卿,进右通政。后倭寇侵犯江北,荆川率兵驰援,又大破敌于姚家荡,歼敌四百七十八人,乘胜追击,歼敌于庙湾,杀敌无数。督促总兵刘显,戮力讨贼,使倭寇绝迹于大江南北。

  倭寇忽又侵犯通州、海门,形势危急。唐顺之率兵驰援江北,率副总兵刘显在姚家荡大破贼寇,余寇退守庙湾。唐顺之乘势进击,杀伤部分敌人。三沙岛的官军又频频告急,唐顺之于是又率兵增援三沙,督率卢镗、刘显进攻,却先后两次失利。唐顺之十分愤恨,亲自跃马布阵,海寇构筑了高高的暸望楼,在楼上看见唐顺之军伍整齐,因而坚守阵地不敢出战。见此情形,刘显请求退兵,唐顺之不同意,他手提战刀,冲到距敌人营地百多米处,卢镗恐有闪失,坚持要唐顺之撤退。此时正当盛暑,唐顺之在海上已漂泊了两三个月,卤侵炎蒸,劳顿颠沛,身心疲惫,旧病发作,乃回太仓调养。唐顺之病体日益沉重,由于战事棘手,不便辞职归养,朝廷因其作战勇敢抗倭有功升右佥都御史,巡抚凤阳。

  嘉靖三十九年(1560年)三月,唐顺之再次泛海巡历,船行到通州,病情严重,没过一会突然病发,他知道自己病危,便下令让船快行。船经焦山,他叹道;“吾病,不克展其能,奈何。”船至泰州,突然起身,索笔手书:“岁荒民饥,有司宜加意,作糜分账,勿以我物故怠其事,”随后掷笔而逝,年仅五十四岁。讣告传到京师,皇帝下令公祭安葬。崇祯时追谥号襄文,后人尊称其为“荆川先生”。

  抗倭英雄唐顺之,一生为国家东南沿海的安宁作出贡献,追根溯源得力于同榜进土同时革职为民同时“修炼”16年的“鸾液侶”罗洪先。在16年中唐顺之发奋学遍了诸子百家,自天文、乐律到地理、兵法无不究其原委,写下上百部学术著作,没有伴侶罗洪先的支持与激励,自然也没有后来的报国杀敌建功立业的篇章。(参考资料《明史唐顺之传》 《明史罗洪先传》)

分享到:
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| 开展“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”专项整治工作责任状 | 浙ICP备20004708号-7 | 浙网信办[2012]2号
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:1105110 |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:国新网3312006001 | 浙公网安备 33082202000045号
常山县新闻传媒集团主办 |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| 关于我们 | 广告服务 | 法律声明 | 网上举报
衢州市公安局公共信息网络安全报警处置中心